中新社合肥12月3日电 题:安徽淮北:村有“微工坊” 锦鲤游出海
中新社记者 吴兰
冬日的皖北大地,麦苗油绿,农家“闲季”不闲。记者近日走进安徽省淮北市,探访这繁忙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见到秦秋芬时,她正在家里包装一款足浴包。秦秋芬说:“村里的艾草(产业),让我在家也能挣个‘馒头钱’,挺好的。”
秦秋芬是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村民,因要照顾孩子和生病的丈夫,只能选择就近灵活就业。她所说的艾草产业,是返乡青年孙伟的创业成果。
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市场需求日益见长。2019年,孙伟看准商机,开始在家乡从事艾草种植、品种选育、产品加工等工作,让当地司空见惯的“草”变“金”。
“种艾草的收入比原来更高了,自己和村民都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孙伟说,“每个人都有家乡情怀,家乡给了我一个平台,也给了在农村创业的底气。”
一位“乡贤”带动了一村产业,在古饶镇的例子不少。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介绍,为有效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难题,该镇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在村里建设实体“微工坊”,探索共富模式。目前,仅古饶镇就有12个村(社区)培育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2个,预计年产值6000万元(人民币,下同)。
“和村苹果”因特殊地理环境和种植技术使其成为当地特产中的“名品”。走进烈山区和村社区的苹果园,只见枝头果实累累,果农正忙于采摘。赵永信家今年苹果亩产约5000斤以上。他说:“现在销售行情很好,我每天要发货150箱到200箱。”
11月22日,“和村苹果”已成为当地特产中的“名品”。中新社记者 吴兰 摄
近年来,和村社区依托园艺传统和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以“苹果红”助力“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同时,发展小镇电商业。推动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休闲农业。
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距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柳孜运河遗址仅几公里。
“道口村曾是‘贫困村’,如今已成‘旅游村’‘示范村’。”道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超说。这一“逆袭”的密码之一就是依托柳孜运河遗址“金字招牌”,发展乡村旅游。
据介绍,总投资约7.5亿元的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目前正在做排水及隋堤沟清淤工程。
荷塘月色趣园、薰衣草园等,都是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地”而衍生的旅游产业。刘超介绍,下一步该村积极融入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对现有景区提档升级,扩大景区在苏鲁豫皖的辐射圈。
“我们是安徽省内建设标准最高、硬件设施规模最大的进口观赏鱼类繁育养殖基地。目前养殖的锦鲤有17000多条,品种达70多种。”校春锦鲤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刘万春介绍说,“这里的锦鲤很多出口到韩国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月2日,郭王村锦鲤文化产业园的各色锦鲤,自在游弋。中新社记者 吴兰 摄
走进位于相山区渠沟镇郭王村这座锦鲤文化产业园里,只见各色锦鲤自在游弋。站在一个鱼池旁,刘万春介绍:“这个池子里都是三岁鱼,每条价格都在万元以上。”
“锦鲤是一种吉祥物。作为宠物经济的一种,卖一元的锦鲤,可以带动十元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刘万春说。目前,该产业园正着力打造集锦鲤养殖、旅游、休闲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文旅新形态。
安徽是农业大省。2023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农业强省,打造徽风皖韵美丽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同时,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完)
中新网广州12月3日电 (记者 程景伟)2023年冬游西藏旅游营销推介会12月2日在广州沙面举行。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在推介会上称,“冬游西藏”活动期间(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3月15日),除寺庙景区外,西藏自治区内所有A级景区(包含布达拉宫在内)免费游览;三星级及以上宾馆、饭店及国际品牌、精品酒店执行淡季价格。
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供图
当天,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以“蓝天白云大太阳·雪山湖泊新气象”为主题,介绍了西藏自治区冬季旅游资源及相关产品,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和阿里等7个市(地)的冬季代表性旅游资源,涉及湖泊(羊卓雍措、普莫雍措、玛旁雍措、纳木措)、雪山(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南迦巴瓦峰)、冰川(来古冰川、贡嘎冰洞、米堆冰川)等。
2023年冬游西藏旅游营销推介会在广州沙面举行。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供图
比如,纳木措位于拉萨以北的当雄县和那曲市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约240公里,是西藏第二大内陆湖;南迦巴瓦峰是西藏林芝市最高峰,山形独特,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蔚为壮观;来古冰川位于西藏昌都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是帕隆藏布江的源头,冬天的来古冰川有着别样的景致。
此次推介活动对藏历新年地方节庆活动做了重点推介,并举行广东旅游同业“冬游西藏”启动仪式。现场还带来藏族特色歌舞表演,并展出大批西藏特色文创产品,吸引了大批民众观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