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日前,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无障碍信息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参会专家分享了专为视力障碍人士打造的无障碍博物馆体验项目。
“光明博物馆”打造全新无障碍博物馆体验
“光明博物馆”体验项目开创性地研发出将无障碍感知——听、嗅、触、摸,与数字博物馆模式有机结合,以无障碍NFC展馆信息激活、导览音频、可触摸展品、在线云展厅等多样态的内容产品,为视力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博物馆的游览体验。无障碍感知体验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视障人士更全面地共享新时代文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们在无障碍信息的文化类产品的研发上探索出自己的方案,延展到无障碍博物馆、无障碍在线阅听等服务领域。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触感来感知博物馆展品模拟的展物,也可以通过嗅觉来激发,比如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木雕艺术的一种感知。
此外,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推动实现残疾人权益最大化,满足残障人士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的供给,推进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推广,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分享。
无障碍电影 搭建文化成果共享桥梁
近年来,无障碍影视也不断发展。自2022年5月5日,旨在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权利的《马拉喀什条约》正式对我国生效后,相关机构单位针对视障人群的需求打造了越来越丰富的无障碍影视作品。
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首届无障碍映像节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拉开帷幕。其间,将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电影院以及各地特教学校进行无障碍影片展映活动。
网络视频平台无障碍影视公益项目负责人 吴倩:把这些好的视频作品带到了线下,我们进入了影院、社区、校园,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线下的活动,让更多的视障用户参与。
无障碍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将普通电影重新剪辑,再增加大量配音解说,把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视觉形象转化为声音传递给观众。通过无障碍电影,视力障碍人群可以相对完整地获取影片细节,更好地理解剧情。
在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无障碍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带领220多名在校视障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唐朝穿越之旅。
视障学生 麻琦煦:如果没有无障碍电影,就会让我觉得电影很无聊,因为干坐在那里,自己看不清楚,你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无障碍电影制作中。以高校师生为志愿者主体的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光明影院”,自2017项目发起至今,已制作了近600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惠及近800万视障人士。同时,“光明影院”公益放映项目也成为长春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5个电影节的固定单元。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付海钲:残疾人对于无障碍电影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每年创作104部无障碍电影,推广到全国。让盲人朋友能够走进社会,走进电影院,共同参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数字助力无障碍文化产品触及更多用户
除了线下无障碍电影院,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操作便捷、内容丰富的线上无障碍视听产品。
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置线上无障碍专区、视频播放器内容适配等技术,对客户端进行无障碍改造,提升视障用户的线上体验。
视障人士 沈可:无障碍App(软件),它有内部适配信息无障碍,每一个控件、每个元素,都有适配信息无障碍,视频播放器的内容,也有做一些适配,让视障群体也能够同时享受文娱的精彩世界。
数据显示,中国残联与网络平台合作开通视障用户认证系统一年以来,无障碍影视作品已超2000部(集),同比增长超400%,内容涵盖短剧、动画、纪录片、有声书等内容类型,注册用户同比增长460%。
随着形式的丰富和技术的多元化,视障群体对于无障碍文化产品数量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 何川:在信息无障碍的这种技术支持下,视障人士能够便捷地、顺利地使用互联网,享受文化资源。从阅读来讲已经非常便利,可以阅读电子书,包括有声书,那么现在比较大的需求主要是出现在无障碍影视作品。希望有更多的影视出品机构或者电影人为我们无障碍电影提供授权,未来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无障碍影视作品能够跟盲人朋友见面。
此外,专家也呼吁推动更多无障碍信息传播行业标准的确立,从线上到线下为视障人群搭建一条高速、优质的“文化盲道”。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国的无障碍信息传播的形态是非常多元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无障碍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渠道也日渐丰富,线上线下“同心圆”,线上的网络文化、移动文化、移动端无障碍信息的可及,对于残疾人朋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残疾人的数字鸿沟的消弭,也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文化社会和时代的融入感。(央视新闻客户端)
12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以下为有关问答摘要:
问:流感已进入高发季,现在接种疫苗还来得及吗?
当前正值流感的高发季节,之前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现在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有效的。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即使感染了,也可以减少发病,即使发病了也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国内外的实践均证明,使用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疫苗是安全的,只要按要求在专业机构接种,都能有良好效果,尤其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应积极接种流感疫苗等,保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 王大燕
问:如果患儿选择居家护理的话,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要注意气温的变化。
二是要注意室内通风,减少室内病原的聚集。
三是最好不要在室内出现吸烟,避免去人多嘈杂的地方。
饮食方面。首先在生病期间,孩子营养要均衡,要丰富,但是也要特别注意清淡、容易消化,适当可以摄入一些蔬菜瓜果,但是要避免一些不健康的饮食。
其次尽量避免摄入一些辣椒、炸薯条等等辛温的、煎炸的食物。
第三尽量避免摄入一些高热的食物,尽量减少摄入一些甜品或者饮料等等。
对于孩子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补充足够的水分,不能以果汁来完全替代喝水。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 杨京华
问:南北方气候差异大,饮食习惯也不同,对儿童患者进行中医药辨证治疗过程中有何差异或特点?
南方地区与北方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比如说在广东,现在气温还是比较高,但是早晚凉,所以南方如广东地区的这些孩子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多数是以风热证为主。
我们一般来讲,对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分风热和风寒两种,在南方地区是以风热为主要的证候特点。同时也会夹杂一些湿邪或者说是寒邪,出现夹湿的时候孩子会出现胃口不好,甚至呕吐和腹泻这种湿邪阻碍脾胃运化的症状,如果兼有寒邪的也可能外寒和里热的症状同时出现,外寒往往我们的孩子表现为高热、恶寒,有明显怕冷的症状,以及鼻塞、流清涕、打喷涕,但同时他也有咽痛、嘴唇红、大便干燥、小便黄短这种里热的症状,外寒与里热的症状同时出现。这种证候往往可能孩子全身的症状会比较突出,退热比较难退。
我们说小孩有“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脏腑功能都是不够的,尤其突出的是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不足,但同时又有心、肝有余的特点,所以他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表现,夹痰就是因为肺脏的功能受损,导致咳嗽、咯痰的表现。夹滞就是我们孩子感冒以后,容易出现消化道功能不好的一些症状,出现脾胃运化功能不好,胃口不好、舌苔厚腻、口气臭秽这些表现。夹惊我们也会看到个别的孩子在发热的时候,会突然间发生神昏抽搐,这就是儿童感冒的一些特点。但是在南方地区还容易出现夹湿的特点,湿邪如果侵犯人体的肌表,会觉得身体很困重、头重这种症状,更多的孩子因为湿邪侵犯人体的脾胃,会导致呕吐、腹泻、舌苔厚腻的表现,所以夹湿也是南方地区孩子感冒以后比较突出的特点。
南方的孩子相对来说脾胃功能是更弱的,所以在感受邪气以后,我们在用药的时候要特别呵护孩子的脾胃功能,注意不要用太过苦寒的药物,也不要摄入太多寒性的食物,比如说生冷的水果、冰冻的饮料,因为进食这些食物,或者过用苦寒的药物,会导致孩子的阳气受损,从而出现疾病的加重或者迁延。谢谢。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 杨京华
问:有很多儿童在康复过程中,出现长时间反复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这种情况怎么办?如何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和调理。
儿童除了发热以外,常常会出现咳嗽的症状。在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抗病毒治疗以后,往往会遗留一个症状就是咳嗽,有部分儿童咳嗽咳痰的症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这类情况中医认为是由于疾病后期余邪未尽,正气已伤,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采用内服或者外治的方法,清解余邪、扶助正气、健脾化痰、止咳化痰,内服的药物包括有,根据患儿个体的情况来开取的中药或者中成药,还可以采用外治的方法,比如拔罐、穴位推拿等等,这些对于肺炎啰音吸收不好等情况都有较好的作用。
中医调理在疾病的后期,咳嗽时间比较长,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比如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陈皮、生姜炖梨,用新鲜的梨,洗干净,不要去皮,挖去梨核,在梨中间加入陈皮丝、生姜丝,放在碗中,隔水蒸,喝汤吃梨。陈皮有较好的燥湿祛痰的作用,生姜有温肺化痰的作用,梨和梨皮具有润肺降火的作用。如果孩子表现为干咳、少痰,这种情况就可用百合、川贝来炖梨,百合和川贝都有滋阴润肺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推拿、按摩的方法,起到一定的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吴力群
(人民日报微博) 【编辑:曹子健】